南京之最:最古老的运河
2021-10-01 23:42:13
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,漕运一直是统治者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。明初,朱元璋建都南京,“四方贡赋,由江以达京师。”“江西、湖广之粟,浮江直下;浙西、吴中之粟,由转运河(即淮扬至京口以南运河)”至丹阳,再车运马拉至南京,或沿长江溯流而上。为改善浙江、吴中一带漕粮运输条件,洪武年间开辟了一条由太湖经荆溪、胥溪河、固城湖、石臼湖、胭脂河、秦淮河抵南京的漕运线路,除荆溪外,其余各段均位于今南京市境内,其中胥溪河不仅是人工开凿的运河,也是我国最早的运河之一。
胥溪河全长30.6公里,分为上河、中河、下河三段,上河西连固城湖(古丹阳湖的一部分),下河东连荆溪,唯中河所在为长达5公里的茅山余脉岗地,构成太湖与水阳江两个水系的分水岭。
胥溪河开挖于周敬王十四年(前506)。春秋时期,吴楚连年用兵,战线多在江淮之间。周灵王二年(前570),楚国攻占今芜湖市附近后进兵到今江宁县横山,被吴军打败。周景王四年(前541),吴国在芜湖以东今高淳县筑固城为濑渚邑以抗拒楚国。周景王十年(前535),固城被楚军占领,楚平王在此大作宫殿,作为行宫。
周敬王十四年,吴王阖闾伐楚,用伍子胥计,在今东坝到下坝的高岗地带凿成胥溪河,使后方的军粮通过水道运至前线,得以打败楚军,收复固城。伍子胥在这里切岭开河,便是把两个水系沟通起来,使得太湖的船只可从荆溪穿过胥溪河,再从古丹阳湖到芜湖进入长江。民国《重修高淳县志》赞之为:“此子胥图霸妙略而爱民利物之深衷。”
开凿胥溪河,不但在时间上比开凿沟通长江与淮河两个水系的邗沟还早20年,而且在难度上,因为要在海拔20~30米的岗地上切岭,也比邗沟大。然而,吴开胥溪河之说始见于北宋时期官修的《祥符州县图经》和单锷写的《吴中水利书》,还见于《左传》《国语》《史记》等书,因此有些学者提出胥溪河是条自然河流,不是人工开挖的运河,或者认为胥溪河虽是运河,但开凿的年代不能肯定。民国6年(1917),地质学家丁文江实地查看胥溪河后在《扬子江下游地质篇》中称:“余意中河乃人工开凿之河道,盖就此河川谷之狭隘,河身之平直,及两岸之黄壤高崖,均可证明此说正确。且两坝之建筑年代,今犹斑斑可考。而此河亦必属世界古运河之一,可以无疑也。盖此河实即纪元前511年,吴王用伍员计,开河运粮伐楚所凿,故史亦称此河胥溪。”
明朝胥溪河与胭脂河示意图
吴楚固城之战以后,胥溪河在历史上继续起着重要作用,尤其是明代洪武年间,为避开长江风险,便于吴浙漕运,朝廷再次将目光投向胥溪河。洪武二十五年(1392)役夫35.9万余人疏浚胥溪故道,并筑石闸,便于船只通行。胥溪河重新焕发昔日的风采,与新辟的胭脂河连通,经秦淮河通向南京,成为江南的漕运河道。
胭脂河
明都北迁后,江浙漕船改由大运河渡江北上,胥溪河在失去交通要道的地位后,渐渐淤塞浅窄。明正统六年(1441)大水,胥溪河上的东坝决口,水阳江流域的洪水东泻,苏、常二州受淹,“国税无所出”。重筑东坝后,“钦降板榜:如有走泄水利,淹没苏、松田禾者,坝官吏处斩,夫匠充军。”明正德七年(1512),增高东坝三丈。明嘉靖三十五年(1556),在东坝以东加筑下坝。从此胥溪河被两坝截断,水阳江诸水不再经胥溪河流入太湖。
胥溪河东坝段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先是拆除了东坝,改建公路桥及茅东进水闸,并在下坝以上重建封口坝,以挡上游之水,又修建下坝船闸,并先后拆除了胥溪河上的封口坝和下坝。
2009年,为推动苏、浙、皖、沪腹地及胥溪河两岸经济的发展,芜申运河改造工程南京段航道项目在高淳开工建设,工程包括航道整治62公里,新建下坝复线船闸,移位重建杨家湾枢纽,新(改)建桥梁11座,修建锚地2个。2015年下坝船闸建成,东坝桥、红卫桥实现合龙,芜申线南京段航道建成具备通航能力。2019 年这条从芜湖入江口至上海,连接长江、水阳江、青弋江和下游太湖的水上“沪宁高速”正式通航。至此,这条延续2000余年的古老运河又恢复了生机,并在灌溉、航运、防洪等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上一条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