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坝大捷 苏南抗日“终极之战”
2018-08-01 08:01:01
1945年8月,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夜,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在司令员王必成、政委江渭清指挥下,在溧阳、高淳、宣城长达30公里的战线上向日伪军发起战略反攻作战,史称“东坝战役”。
东坝战役遗址(摄于2010年)
东坝战役从1945年8月9日打响,持续到8月11日,参战部队除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所属 3 个支队外,还有苏南第一军分区和溧高、宣当等县的地方武装。
最终,新四军攻克24处日伪军据点,歼敌1800余人,缴获大量军用物资。
这是抗战期间,新四军在高淳境内与日伪军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战斗,也是苏南抗战的最后一战。
东坝战役是在抗日战争局势发生急剧转变的形势下进行的。
东坝地处高淳东部,是苏南与皖南抗日根据地之间的重要通道,也是日伪在溧高地区的重要据点,驻有伪军独立第15旅胡冠军部和日军一部。
为扫清障碍,打通苏南、皖南根据地的交通,与日伪一战势在必行。
1945年8月7日,参战部队在溧高县安兴区(今桠溪镇)的一个小山头上召开誓师大会,王必成作战前动员。9日晚,参战部队进入阵地,向日伪军发起总攻。
“尖刀连”夜袭漆桥镇
1945年8月9日夜,新四军苏浙第一军分区特务营在副司令员熊兆仁指挥下,攻打日伪军漆桥据点。
当晚,部队在营长樊道余的率领下,从溧水里佳山出发,进入漆桥镇四周埋伏。夜23时,埋伏部队的三个连分别向堂子拐、北关口和张家堡的三个敌碉堡发起猛烈进攻。
营长樊道余带领主攻一连(即“尖刀连”)前进至漆桥河西岸时,一连前卫排迅速摸掉了敌人的步哨并进入漆桥街道,控制了漆桥镇的出入桥梁,警戒安墩头的日军。
堂子拐碉堡内的伪军发现了正在向镇区运动的我后续部队,立即用机枪火力封锁前进的道路。新四军采用“围日打伪”战略,集中火力封锁安墩头日军碉堡。日本侵略军只得龟缩在碉堡里,不敢轻举妄动。就在“尖刀连”被堂子拐敌碉堡火力所阻的关键时刻,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,送来门板、木桩,在漆桥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桥。
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迅速冲过浮桥进入漆桥镇街道,占领了一些民房、店房,从楼上居高临下封锁敌碉堡枪眼,同时占领了桥北的“和合楼”制高点。战士们用轻重机枪封锁敌碉堡枪眼,把手榴弹绑在长竹竿上伸进碉堡内爆炸。敌人除炸死的外,全部被俘。
漆桥之战大捷后,“尖刀连”指战员发扬我军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,转战增援攻克游子山的战斗。
“土坦克”攻克游子山
游子山位于东坝、漆桥两镇之间,紧靠京建公路(南京—建平)西侧,三面陡崖峭壁,一面斜坡,山势险峻。山顶有座前后两进的古庙,庙里驻守着伪军一个连。敌人在庙前、庙后和天井等处修筑了4座碉堡,易守难攻。
8月9日深夜,溧高独立团派出部队悄悄摸黑登山,潜伏敌碉堡附近,准备突然袭击歼灭守敌。敌人受漆桥战斗之惊,加强了戒备,全连伪军集中在庙内和碉堡内进行顽抗,不时用机枪向四周扫射,我军突袭未果,只得退下山来。
为了帮助新四军攻上山顶,乡亲们想出一个办法:从自己家中拿来棉絮,用水浸透,拿绳子绑在八仙桌面上,制成能抵挡敌人火力的“土坦克”。
村民邢必茂、俞端成、俞端坤、俞端忠自告奋勇,将生死置之度外,担任“土坦克”的“坦克手”。新四军射击手凭借“土坦克”的掩护,边前进边向山上敌人射击。
第二天清晨,一纵队第二支队的炮兵赶到增援,猛烈的炮火连续击中敌人的工事。很快,守敌就土崩瓦解了,除伪连长信子厚带着小股敌人从丛林中逃窜外,其余敌军全部缴械投降。
至此,东坝战役以攻克游子山为尾声,宣告胜利结束。
东坝战役胜利后,溧高、溧阳、郎广、宣当地区连成一片,出现了纵横数百里无日伪军的大好局面,极大地鼓舞和提高了我抗日军民的战斗士气,为取得苏皖地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此后,江苏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独立自主地举行了战略大反攻。经过充分准备,新四军各师、各军区在华中解放区广大人民的支援下,按照部署,迅速展开了对日伪军的全面反攻。